为推进落实“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攻坚专项行动”,响应2021年产业用地整理提升工作中“实施6000亩低效产业用地提升”的任务要求,提升产业土地综合利用水平,加快产业用地盘活,现亟需对全市的低效产业用地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及识别。
通过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倒逼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向存量要增量”,进而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此次挖掘、识别和摸查的工作方法形成一套可持续的低效用地识别的工作机制,并且基于长期发展要求,挖掘更多可增的土地备选资源,提前落实“识别全市低效工业用地”技术方案。
按照“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的工作原则,首先汇集并利用局内已有的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行政审批数据等,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市22个2000亩以上的工业园区(集聚基地)、15个30亩以上的村镇工业集聚区以及国道、省道、县道旁临时搭建的低矮零散厂房等三大类用地进行识别,初步摸底。同时,结合低效产业用地分类对应的标准要求,梳理需由各工业园区、村镇工业集聚区等提供的数据信息,形成电子表格下发到对应调查区域,在各调查区域汇总上报数据后进一步完善对低效产业用地的识别及筛选。
在此基础上,市自然资源局将低效产业用地的识别结果反馈给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由各地组织力量,迅速核实相关宗地的各项指标及信息并进行修正或补充。最后,市自然资源局汇总最终确认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关联及校核后,进行低效产业用地数据的统一建库录入。
针对三类低效产业用地的摸查结果,分门别类制定并逐步推进落实整治措施,从管控要求出发梳理统计指标,坚持“客观性、科学性、统一性、及时性”的数据统计原则,构建动态更新的统计分析专题,为某市2021年整体实现整治6000亩低效用地的近期目标提供有效监管。
同时,以此为契机,形成一致、持续动态更新的自然资源低效用地的识别管理工作机制,实现自然资源数据活化分析,为后续每年再推动1万亩低效产业用地整治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基于长期发展要求,挖掘更多可增的土地备选资源以挖掘全市低效工业用地挖掘为目的落实技术方案,为我市掌握准确、清晰的自然资源数据、实现土地利用效益逐年提升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经分析,用于识别低效用地(容积率小于1)及统计的相关数据有:规划审批数据、宗地红线、三调数据、基础测绘地形图(1:500\1000\2000比例尺)、不动产登记数据(不动产登记簿、权籍数据)、现行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数据(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用于识别可提升用地(达到约定未达到园区准入标准,或有10亩以上规则未利用地)及统计的相关数据有:各产业签订的合同中四项指标值、现行园区当年准入标准的四项指标值、规划审批数据、宗地红线、三调数据、基础测绘地形图(1:500\1000\2000比例尺)、不动产登记数据(不动产登记簿、权籍数据)、现行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数据(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用于识别“小散乱”及违法用地(村镇集聚区及国省县道两旁符合条件的用地)及统计的相关数据有:国道、省道、县道面状数据、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审批数据、宗地红线、三调数据、基础测绘地形图(1:500\1000\2000比例尺)、现行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数据(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此外,为规避因数据缺失而造成识别成果的缺漏,还需收集以下数据为技术工具采集和分析提供支持,数据包括:产业类专项调查成果、生态保护红线等。
由于数据的准确性、现势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所需数据清单仍需与相关科室研究确认,最后以实际数据情况及技术要求进行调整。
① 分析对象
全市22个2000亩以上的工业园区(集聚基地)的所有项目
② 技术路线
1)识别低效用地
(容积率小于1的项目红线范围)
获取分析对象22个工业园区各项目空间范围内对应的规划审批数据,提取规划审批数据的各个项目所约定的容积率区间,判断其是否小于1,提取容积率小于1的项目作为成果;
若审批数据及容积率指标不全,可通过记录空间范围内所有建筑的总建筑面积除以工业园区面积,得到容积率约数,再判断其是否小于1。若无规划审批数据,需要下发调查表,对园区内各个建筑进行调查,汇集成项目集群,再进行计算。具体技术路线如图所示。
图1 识别容积率小于1的模型示意图
2)识别可提升用地
2.1 四项指标达到合同约定未达到园区准入标准
通过下发对应调查区域的信息表,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力量,迅速核实相关宗地的各项信息及指标后进行修正、补充和反馈,得到分析对象22个工业园区各项目的所有产业的四项指标的合同约定值,按其空间位置与当年的对应的各县(市、区)的入园标准进行比对,得出结果数据。具体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四项标准比对的四类情况成果用地
2.2 内部有10亩以上规整未利用地
获取分析对象22个工业园区各项目空间范围内对应的地形或三调房屋,利用空间裁剪工具,得到工业园区内无建筑的空地范围,通过计算器换算面积,再与10亩的大小进行比对,筛选出结果数据。具体技术路线图3所示。
图3:识别产业园内有10亩以上未利用地
3)识别“小散乱”及违法用地
获取分析对象22个工业园区各项目空间范围内对应的规划审批数据,利用空间相交分析,筛选出无审批红线的工业园区数据,得到初步违法用地成果。具体技术路线如图4所示。
图4:图初步筛选违法用地
4)识别不符合产业政策、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禁止类、限制类产业
4.1项目选址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严控区
获取分析对象22个工业园区各项目空间范围与现行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空间相交分析,对占压禁止建设的保护底线进行识别。具体技术路线如图5所示。
图5:占压生态保护禁建区的用地
4.2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相关排放标准限值及总量控制要求
获取分析对象22个工业园区各项目空间范围,通过空间关联分析和表关联分析获取各工业园区范围内的污染物排放值、总值并与国家标准进行比对,筛选出结果数据。具体技术路线如图6所示。
图6:污染排放控制分析
属于限制类产业
获取所有产业数据的类型及其产业分类,将属于限制建设的产业数据直接识别。
不符合产业政策
暂无具体要求,无法展开分析,后期按具体规则进行细化
③ 成果示例
图7:低效用地识别模型
图8:低效用地识别专题成果示列
① 分析对象
全市15个30亩以上的村镇工业集聚区的所有项目
② 技术路线
1)识别低效用地(容积率小于1的项目红线范围);
获取分析对象15个村镇工业集聚区各项目空间范围内对应的规划审批数据,提取规划审批数据的各个项目所约定的容积率区间,判断其是否小于1,提取容积率小于1的项目作为成果;
若审批数据及容积率指标不全,可通过记录空间范围内所有建筑的总建筑面积除以工业园区面积,得到容积率约数,再判断其是否小于1。若无规划审批数据,需要下发调查表,对园区内各个建筑进行调查,汇集成项目集群,再进行计算。具体技术路线如图9所示。
图9:识别容积率小于1的模型示意图
2)识别可提升用地
2.1四项指标达到合同约定未达到园区准入标准
通过下发对应调查区域的信息表,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力量,迅速核实相关宗地的各项信息及指标后进行修正、补充和反馈,得到分析对象15个村镇工业集聚区各项目的所有产业的四项指标的合同约定值,按其空间位置与当年的对应的各县(市、区)的入园标准(见附件表格1)进行比对,得出结果数据。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0所示。
图10:四项标准比对的四类情况成果用地
内部有10亩以上规整未利用地
获取分析对象15个村镇工业集聚区各项目空间范围内对应的地形或三调房屋,利用空间裁剪工具,得到工业园区内无建筑的空地范围,通过计算器换算面积,再与10亩的大小进行比对,筛选出结果数据。具体技术路线图11所示
图11:识别产业园内有10亩以上未利用地
3)识别“小散乱”及违法用地
获取分析对象15个村镇工业集聚区各项目空间范围内对应的规划审批数据,利用空间相交分析,筛选出无审批红线的工业园区数据,得到初步违法用地成果。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图12:初步筛选违法用地
4)识别不符合产业政策、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禁止类、限制类产业
4.1 项目选址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严控区
获取分析对象15个村镇工业集聚区各项目空间范围与现行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空间相交分析,对占压禁止建设的保护底线进行识别。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3所示。
图13:占压生态保护禁建区的用地
4.2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相关排放标准限值及总量控制要求
获取分析对象15个村镇工业集聚区各项目空间范围,通过空间关联分析和表关联分析获取各工业园区范围内的污染物排放值、总值并与国家标准进行比对,筛选出结果数据。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4所示。
图14:污染排放控制分析
属于限制类产业
获取所有产业数据的类型及其产业分类,将属于限制建设的产业数据直接识别。
不符合产业政策
暂无具体要求,无法展开分析,后期按具体规则进行细化。
[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图文信息 ]
③ 成果示例
图15:园区含10亩以上规整未利用地识别模型
图16:可提升用地专题成果示列
① 分析对象
国道、省道、县道旁临时搭建的低矮零散厂房
② 技术路线
1)识别符合条件的低矮零散厂房数据,将从下述方向识别所需对象,以保证尽可能的全量覆盖。
一是利用国土三调数据中的房屋面图层,提取属性为“厂房”的数据,再结合本市的POI数据,剔除已有明确产权的部分,再根据对国道、省道、县道不同道路等级设定的缓冲范围进行相交,最终取交集的数据成果;
二是进行矢量化的绘制补充。
基于以上步骤综合得到的数据成果,还需要人工校正,进行最终的数据确认。
2)识别“小散乱”及违法用地识;
获取步骤1中的成果数据的,与对应的规划审批数据进行空间相交分析,筛选出无审批红线的数据,得到初步违法用地成果。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7所示。
图17:初步筛选违法用地
③ 成果示例
图18:违法用地识别模型
图19:“小散乱”及违法用地专题成果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