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市域社会治理是中国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府未来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面对我国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转变的现实需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科技赋能,以智能化、现代化助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高。因此,各地陆续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作为市域社会治理建设的“物理载体”与“指挥大脑”,并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能力武装,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求。
1
市域社会治理发展脉络
市域社会治理:2018年在全国首次新任地市级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上由陈一新首次提出,强调“547”;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同年,召开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相关建设要求、路线方针以及试点推广;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同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平安中国会议再次强调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2021年,被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集中凸显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市域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
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哪一个层级所能完成,是需要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从中央发布的《工作指引》文件中可以看出:治理层级涵盖市县镇村网格五级架构,党委领导一竿子插到底,横向贯通、纵向指挥;治理范围包括城市、农村,注重以城带乡做到空间全覆盖;治理主体包括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企业等多元力量,集大成者共建;治理内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根基,以“五治”为方式,聚焦在平安稳定、基层治理、法治建设、民生服务等方面,形成坚不可摧的市域社会治理立方体,巩固平安中国建设。
3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内:国内发展破局需要
市域社会治理是一个立方体,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更加需要强有力的落脚点与支撑点。急需要一个抓手将社会治理方方面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当前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职能、资源、力量分配不均,过于分散,导致存在多个中心、多头治理、多个孤岛、多类投资等问题,同样迫切需要数据互通共享、事件协同处置、资源合理分配。
随着新基建的大力推广与各类新兴技术的崛起,创造了先进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条件,新技术与新模式的融入,告别以往系统技术层面的浅尝辄止,“向技术要效能、要人力”的愿景成为现实。
对外:国际大环境发展趋势
整体政府、无缝隙政府等整体性治理理念成为全球发展趋势,这一理念对于我国政府存在的“相互推诿、条块分裂”等顽症,带来了解决思路和启发。基于此,我国结合自身国情,也创新出一系列治理模式,如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这些都为建立综合的集成化的指挥中心提供了参考。
综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应运而生。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抓手,更是市域社会治理数字化建设的大脑和中枢。通过神经中枢连接多个分散的指挥中心以及各数据孤岛,形成大脑统领、中枢贯通的有机整体。
4
致力于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五力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做为市域社会治理建设的大脑和中枢,希望提高五个层面的能力:
感知力
结合物联网感知预警、大数据监测预警与基层人员巡查预警等感知方式相结合,打造耳聪目明的指挥中心。
洞察力
通过大数据的多维分析、层层推演,洞察数据背后的真谛,透过现象看本质。
领导力
实时了解全局的发展情况,及时优化组织架构及各类资源,不断提升思考能力与顶层设计能力。
执行力
建立横纵贯通系统,制定吹哨报道机制,达到有呼必应、高效协同。
影响力
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总体设计
01
通过流程再造、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现有体系
市域社会治理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部门,再不打破现有行政管理组织体制及现有各部门管理职责的情况下,找准自身定位:不包办、不代替、不承担,统筹全局,补位增效。通过建立机构、队伍、数据、业务、考核等方面的新体制机制,为流程再造提供物质支撑与法律保障。同时融入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万物数字化的时空底板、AI联动一体化派单、大数据分析研判以及物联网感知监测等技术手段,便于体制机制创新落地。技术与业务的双轮驱动促进现有体系的优化。
02
以公众为客户,前台共管、后台分流,一条龙服务
转变服务视角,以公众为客户,践行为民服务的思想。统一上报渠道入口,公众只需一个电话、或者一个微信公众号就能反映各种问题,做到扎口管理。所有问题统一上报后,由平台智能机器人进行受理,然后根据知识库分拨到相应的层级及职能部门,对于无法判断或及其复杂重大的事项可进行联席会商,有效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合力处置问题,最后由平台机器人将处置结果反馈给上报人,实现一个口子反馈。让公众享受到一条龙的服务。
03
从以人为主到人机协同转变,技术升维、管理降维
信息化技术不应作为工作者的大山,压的人喘不过气,而应该是工作者的智能助手,可以全天候无死角在线,减轻工作人员压力。通过融入AI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多种技术,通过内置构建多种模型算法实现机器学习,比如重点人员、重点网格等重点管理对象的自动识别预警,传感器自动发现问题,等等,让平台更加智能化、现代化,打造好用、管用、爱用的信息化系统。
04
构建411N的总体架构
系统架构总体概括为411N,其中4是指四大基础支撑平台,包括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运维中台,为整个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底座;1是指一网联动平台,包括一口受理、统一分拨、协同处置、效能监管、考核评价,为整个市域社会治理参与力量提供入口;1是指一个指挥大脑,即现代化指挥中心大脑,包括心跳中枢、视觉中枢、触觉中枢、行动中枢、防御中枢;N是指N个创新应用,包括党建引领、全科网格、矛盾纠纷多元调处等,其中用户可结合自身情况定制。
05
多种模式并存,广泛互联、集约共建
由于各地信息化建设进展及成效不一,平台本着广泛互联、集约共建的原则,支持多种建设模式:
模式一:统一分拨处置
该模式是对问题入口进行统一扎口管理。问题首先上报至一级平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然后一级平台进行受理和分拨,通过系统打通分拨至二级平台(部门系统)后,可直接在二级平台上继续分流操作,减少条线部门多入口操作的弊端,二级平台处理后再将结果反馈至一级平台,由一级平台反馈至上报人。
模式二:统一监督评价
该模式是针对一些需要独立运转的二级平台,二级平台的流程节点数据需要同步至一级平台,由一级平台进行整体监管、考评。
模式三:使用一级平台
对于没有信息化系统或者信息化系统功能较弱的部门,可以使用一级平台相关功能。
以上三种模式仅供参考,平台业务流转规则还需要结合用户自身情况以及信息化发展情况而定。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建设内容
| 一网联动平台
一网联动平台作为神经中枢将上层大脑与底层细胞以及左右四肢相互贯通,实现市县镇村格纵向联动、横向协同、一体作战。一网联动平台的难点在于业务规则的制定与梳理,明确各参与主体职责;重点在于智能化的受理与分拨,减少工作人员的压力。
平台通过事件扎口管理做到一口受理,引入AI智能技术实现事件智能分析做到自动受理并依据知识库进行自动分拨,对于无法判断的事件转入人工受理,对于重大复杂的事件启动联席会商以此明确事件落实主体及相关事宜,组织、协调相关资源有序解决问题。各部门处置完成后将处置结果反馈至平台,由平台审核、归档、评价。
一网联动平台让各部门协同处置责任更加明晰、合作更加紧密,也为一体化监督监管提供抓手。于政府,打破孤岛、条块融合,处置高效、监管有力;于基层工作者,有呼必应,上下衔接更顺畅;于公众,享受一站式服务,提升三感。
| 一个指挥大脑
指挥大脑基于全市全要素、全量、全对象数据,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感知、分析、预警、指挥、监督”全程闭环管理,助力决策科学化、治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
心跳中枢
感知市域社会治理脉搏跳动,实时掌握发展态势
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体征,涵盖安全、法治、服务、基层治理等六大方面,并通过指标模型计算给出四色预警,一数知市域社会治理态势情况。同时微观上还能具体了解六大方面指数的变化及预警情况,通过三维层次法实现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探谋。同时支持市域社会治理指数简报的导出,作为行政问效的依据。
视觉中枢
数字分析的决策剧场,便于领导“看读探谋”
基于数字孪生构建镜像城市生命体,实现空间的立体可视及数据与空间的关联挂接,进而实现现实世界在大屏上的孪生映射重现,为领导呈现一台美轮美奂的“数字表演”。按照主题进行演绎划分,包括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法治建设、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等。并结合行业专家的解读更加透彻。
触觉中枢
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全天候预警
数字孪生+AIOT,通过串联起城市的神经触角,形成触觉中枢网络,一网感知监测。同时根据城市运行的规律预先定义事件的预警规则,符合规则的事件能够触发报警,使得城市管理者能够在灾害发生前获知城市运行的异常状态,并将预警信息通过指挥调度进行任务下派,大大提升智能发现的效率,大大降低人工巡查的难度。
行动中枢
急难大事件的指挥调度,一屏统筹全局
领导只需坐在指挥大厅就能统览全局。通过数字孪生知晓事发位置及周边环境、设施、人口数量、视频探头、救援物资等等要素,通过视频探头、无人机等能够实时查看事发现场态势情况,通过音视频指挥调度相关部门、周边执勤人员等快速前往施救,并能实时了解到救援力量的进展情况。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科学指挥调度,拉近指挥部与一线战场的距离,让指挥不在无序、让调度更加合理。
防御中枢
数据计算的挖据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市域社会治理要素堪称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看似无关,但实质存在耦合关联,需要结合数据模型经过机器学习,自动发现潜在隐患。比如重点网格、重点人员、重点区域、重点村居等管理对象的自动监测预警,为基层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与服务中更加精准。
|N个创新应用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具有较为完备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要素,易于构建智能化的场景应用。对于发展重点领域以及民生关注领域可进行场景化构建,如道德银行、码上管、云调解等等。
典型案例
案例1
山东枣庄:枣治理一网办
枣庄市以创新市域社会治理为契机,按照中央、省、市有关安排,整合市域治理资源,实施扎口管理、闭环运行,推动重点领域社会治理流程再造,提升党政决策科学化、区域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水平,致力于打造枣庄品牌。目前枣庄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热线过多
目前,全市群众诉求热线主要有12345市长热线、12315 投诉举报专线、12349 养老服务热线等,热线之间独立运行,需要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
2.多头指挥
目前,除雪亮工程指挥中心、公安局指挥中心外,还有交警、应急、消防、网信、城管、交通、环保等各级各类指挥中心并行,资金浪费,资源分散,合力不强。
3.信息孤岛
政法、组织、城管、应急、公安、环保、卫健等部门建设的信息化平台,平台之间数据共享、深度应用水平不足,智能预警,辅助决策能力不足。
以“枣治理·一网办”市域社会治理品牌建设为抓手,按照“扎口管理、流程再造”的理念,探索“党组织引领、网格化治理、大数据支撑”市域治理新模式,整合集成全市网格化社会治理、“雪亮工程”、为民服务热线(包括12345、12315、12319、110、119等),数字化城管、执法司法、政务服务等治理资源,打造市域一体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有效解决诉求办理渠道众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统一标准和监督失位等问题,逐步实现“一个中心管指挥、一张网格管治理、一个号码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流程,一套机制管运行,一个办法管考核”,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同体。
案例2
昆山: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
昆山在苏州全市争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示范城市中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围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的目标要求,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以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建设为抓手,在更高层次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构建“1+15+325+N”三级城市联动指挥体系,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不断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全面提高区域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1”个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整合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网格化、公安非警务类警情等系统平台,对接 “城市大脑”安全管控指挥中心建设,推动城市安全管控和突发应急处置无缝对接。
“15”个区镇(城市管理办事处)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分中心平台,与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同时建立起综合执法联动协同机制,发挥好“一个区域一支队伍”作用,形成分中心指挥协调、部门紧密配合、综合执法高效处置的联动新格局。
“325”个村(社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站,与综治办、警务站和党群服务站一体化建设,接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依托网格队伍开展“线上+线下”双巡查。
“N”是网格长(员)使用的移动终端,共计配发3154个,依托“综治警务网格化APP”,全市网格队伍通过信息化方式开展日常巡查、事件处置、信息采集、统计考核等工作。
都市圈智慧城市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内容可回复关键词
视频 | 电话 | 解决方案